勃鲁西洛夫进攻战沙皇俄国自断后路的一场战役

科维尔-斯塔尼斯拉夫之战,也称勃鲁西洛夫进攻战,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东部战场上最后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它不仅为战争双方带去了近百万人的伤亡,还将俄国与奥地利的君主政体拉下了历史的舞台。

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之后,一战的西部战场逐步演变成法、英联军与德国军队对峙的堑壕战局面,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尽管双方偶有进攻,但已经造成的大量伤亡使双方犹豫不决,始终保持在各自几公里的防御领土之内。

就在俄国大败于坦能堡的同一年,德国终于抓住了喘息的机会,得以继续展开进攻。然而到了1915年末,东部战场战事再次进入僵局,德国的攻势被阻挡在了喀尔巴阡山脉以南近1000英里、波罗的海岸之上、俄国-罗马尼亚边境的里加防御阵线月,德国在西部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凡尔登进攻战,勉强守住阵线的法国军队向俄国发出请求,希望俄国能够再像两年前的坦能堡战役中那样在东部战场牵制住德国,以缓解西部战场的压力。俄国再次接受了法国的请求,然而结局依然与坦能堡战役一样,俄国在那拉奇湖向德国发动的袭击除了造成10万人的伤亡之外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他的决定却遭到了俄国所有军事统帅的反对,他们认为目前在缺少军火弹药和军需品的情况下,俄国根本就不具备发动战争的条件,但其中唯有一人非常例外地表示支持尼古拉斯的决定。

结果在备战过程中,自命清高、野心勃勃的勃鲁西洛夫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一位俄国将军的半点协助。

不管怎样,勃鲁西洛夫依然成功地在南起罗马尼亚边境、北至普里佩特沼泽长达300英里的阵线上布置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这样一来,俄国在人数上的优势便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俄国成功地突破了奥地利防御阵线,最终迫使奥地利军队全线日,俄国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迅速向奥地利后方发动突袭,6月6日,勃鲁西297洛夫占领了北部战区的卢茨克,到10号为止将战线英里,直逼重要铁路运输中心城市科维尔郊外,

6月末,勃鲁西洛夫的科维尔-斯塔尼斯拉夫阵线进攻战进入僵局,此时德国利用占领区内先进的铁路运输线将大批增援部队送至奥地利阵营,俄国沙皇和勃鲁西洛夫希望驻守在其他地区的俄国军队也能迅速赶到奥地利战场,然而那些被惨重的伤亡、极缺的军需品和强烈的嫉妒心折磨得快要发狂的俄国将军们却对沙皇和勃鲁西洛夫的命令和建议置若罔闻,依然各自按兵不动。无奈中,沙皇只有将额外不多的大炮和弹药全部搬上了奥地利战场,然而这样的支援却帮了倒忙,勃鲁西洛夫为了发挥这些军火的作用又重新采用了炮火在先、步兵在后的进攻策略,结果加重了伤亡,使战争进入僵局。

到了9月,兵员稀少、缺乏弹药和军需物资的俄国军队濒临绝境,同样疲惫不堪的奥地利与德国联军也顺水推舟地将战事重新转变为静态堑壕战的局面。

然而这场战役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忙碌了医院、增加了坟墓和扩充了战俘的集中营,更重要的是它结束了俄国在一战中扮演的活跃角色,它耗尽了俄国军队的精力,用光了俄国的最后一军需品,库存极度空虚的俄国境内饿殍遍野、满目疮痍,士兵和百姓已经对沙皇失去信心,

奥地利在战争中的损失加上其对德国人的过度信任也彻底终结了自己国家自己做主的局面,科维尔-斯塔尼斯拉夫战役之后,奥地利就再也没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从此也再没能进入世界军事强国的行列。

科维尔-斯塔尼斯拉夫战役同时还深深影响了罗马尼亚,这个国家在战前还是一个中立国,但随着勃鲁西洛夫取得的初步战事的胜利,罗马尼亚不得不选择与俄国人联合,梦想着取得最后的胜利。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勃鲁西洛夫进攻战还是部分地完成了俄国最初制定的军事任务,这场战役阻止了德国的进攻,挽救了法国的命运。尽管凡尔登战役要比勃鲁西洛夫进攻战有名得多,但前者的结局只是遵循了一战中典型的大规模伤亡这一特点,而勃鲁西洛夫进攻战则彻底结束了两个国家的君主制度,并将一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俄国拉出了战争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