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作家经纪人咋不火?

而在我国,作家经纪人虽出现有些年头,但依然只能算刚刚起步。业内人士介绍,中国的图书定价普遍偏低,除了当红作家,仅凭版税,很少有人能支付得起经纪人的费用——按照国际出版市场的惯例,作家经纪人在版权代理的过程中会收取10%~15%的代理费,“一般作家所得版税也就是几万元,按这个比例,经纪人所得就更少了。”

据了解,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曾在2012年提交相关的职业立项申请,申请将“作家经纪人”或“版权经纪人”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但至今尚未有结果。

不过,网络文学的版权价值陡增也为作家经纪人的扩容提供了环境——目前作家经纪的盈利模式有两种:一是短期收益,将版权卖给影视公司或者游戏公司,与作家共同获得版权费,按三七比例分成;二是长期收益,与影视公司联合开发项目,与作家一起获取项目分成。

版权经纪人纳入国家职业分类调研启动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对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工作,在新闻出版总署部署下,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等机构正在积极推进“版权师”作为新增职业纳入新闻出版业职业分类,备受关注的“版权经纪人专业”也在“版权师”职业下辖之列。有关新增职业的调研工作已全面铺开。

据了解,我国职业版权代理人、经纪人队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相关人员的人力资源制度规范却长期真空。由于没有统一的执业条件,能力考核要求,版权经纪人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因素质差异和诚信问题造成的纠纷屡见不鲜。因此,业界对建立规范化的职业管理和常态化专业学习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作为本次“版权师”职业和“版权经纪人”专业进入国家职业分类的主要推动单位,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修订《职业分类大典》的要求,现已开始对新增职业工作进行调研和发起人信息采集,短短10天就收到全国近400名版权代理人的电子发起函件。集中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明确支持经纪人专业进入国家职业分类,二是希望国家进一步强化对版权经纪人才的培训机制。

另据了解,我国面向版权经纪人的全面技能培训很少。自2010年起,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依据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下发的培训计划,联合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单位连续举办了多期“版权经纪人、代理人专业实务培训班”活动,有500多名版权领域从业人员参与了学习。而今年6月即将举办的第三届培训的招生数已明显超过往届,反映出市场对此类人的旺盛需求。调研显示,报名人员对“版权经纪人职业定位及跨界运营思路”、“影视版权跨界运营及产业链分析”,“基于版权投融资与贸易的版权价值评测案例分析”、“版权资产管理”、“通过现代版权交易系统达成贸易”等课程表示了浓厚兴趣。此外,为通过学习获得由“全国版权交易共同市场”(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浙江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等机构)认可的经纪人证书也是参训的主要动因。

如本次《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将“版权经纪人”正式纳入我国职业分类,将为全面规范版权经纪市场,建立科学规范的版权经纪人职业发展机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