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久弥新——体育场路体育中心,标志性的白色建筑早已镌刻在城市记忆中;一个风华正茂——点军宜昌奥体中心,“百合”徐徐绽放。作为宜昌新的城市地标,WDSF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中北美国际女篮对抗赛在这里点燃,2022年,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将在此开幕,续写宜昌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
2020年8月8日,全国第十二个“全民健身日”,也是奥体中心疫情后首个“公众开放日”。
一大早,72岁的老人张金旭就带着他的老球友们来了。张老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宜昌最好的健身场馆就是体育场路的体育馆,而新落成的奥体中心,把宜昌的体育场馆大大提高了一个档次。“当时的体育中心已算相当有规模了,场地整洁,灯光明亮,几十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体育场馆却越来越新。”张老说,从体育中心到奥体中心,宜昌体育场地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2020年11月21日,市第三届游泳公开赛在奥体中心游泳馆举行,奥体中心游泳馆首次公开亮相。
尽管当天气温寒冷,但游泳馆内热气氤氲,馆内双恒温系统让水温维持在25℃,馆内温度控制在28℃。
来自兴山的参赛选手万鹏忍不住感叹:“我游了20多年,参加过全国很多比赛,这次最震惊,这样的游泳馆不光是在省内,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兴山冬泳协会领队黎刚强不断地拍摄比赛视频,发回给未参赛的协会会员们。“好多会员都后悔没来参赛,没能体验这么好的场馆。”黎刚强说。
走进宜昌奥体中心,可容纳近40000人的体育场恢弘大气,屋面空间为多维渐变曲面,由24朵“花瓣”相拼而成;体育馆银白炫目,瞬间锁住流动的目光;游泳馆大气简约,置身馆内暖意融融,周边高楼林立、绿意盎然、交通便利……
从2014年动工到2020年11月主体场馆全部竣工,6年耕耘换来一座宜昌崭新的精神引擎。
体育赛事,特别是大型体育赛事,如同一根“魔法棒”,城市的形象、文化与精神都会被它点石成金。曾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何振梁先生说过:“要让全世界都了解一座城,体育是个好媒介。”
2019年5月,WDSF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在宜昌奥体中心体育馆举行,法国、意大利、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罗马尼亚等12个国家的舞林高手在此激情斗舞。
筹备工作早在赛事两个月前就已启动,组委会专门采购了体育舞蹈的专用地板。赛场的灯光、音响、地板、LED大屏等硬件设施布置都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更加难以想象的是,比赛期间,组委会还将为国内外代表队提供旅游、票务服务,让广大参赛人员在比赛之余,尽情体验宜昌之美。
同年11月,奥体中心迎来2019中北美国际女篮对抗赛,中国女篮主教练徐利民,队员孙梦然等“体育明星”的到来让众人目光再次锁向宜昌。
赛后,中国女篮主教练徐利民盛赞奥体中心场馆专业,设施设备齐全。中国女篮队员孙梦然则说,宜昌是屈原昭君故里,如有机会,她想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好好地游玩一番。
截至目前,宜昌奥体中心已举行2019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WDSF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中欧体育舞蹈对抗赛暨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宜昌站)、2019中北美国际女篮对抗赛、2019年、2020年全国射击冠军赛(步枪项目)等多项大型赛事。
为迎接省十六运,宜昌已开启体育发展新赛道的产业布局。体育场馆、公共设施、城市功能形态、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将随着省运会的到来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放眼全国,无论南京奥体中心、杭州钱江东岸,或是广州亚运城,能直接让一块区域从城郊升级为城市新中心,且快速拥有的发达交通体系和高关注度,恐怕也只有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大型文体活动的举办才能完成。
2019年8月,歌手李宗盛《有歌之年》演唱会在奥体中心开唱,八千余全国各地的歌迷汇聚宜昌,共赴音乐盛宴。
2019年9月,“向共和国致敬”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宜昌慰问演出在奥体中心盛大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志愿者和数千观众同唱《我和我的祖国》。
2020年10月,距离奥体中心不到10分钟车程的点军江南URD,第35届菊花展吸引了上万市民走出家门赏菊、品菊、颂菊。
如今,围绕奥体中心,碧桂园等新的居民生活社区人潮涌动,江南大道等交通四通八达,青少年活动中心、宜昌市一中、宜昌老年大学书声琅琅。清晨,在奥体中心晨跑,入夜,在江南纳凉,曾经的乡村摇身一变,成了新的城市集聚群。
再将目光拉回,不仅是宜昌奥体中心,分布在全市各地的体育中心、体育公园都与宜昌发展同频共振。
在枝江,近500亩的枝江市白鸭寺奥林匹克体育公园是全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之一;在当阳,半月镇运动健身中心同样成为当地群众的健身乐园;在五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体育馆不仅举办了农村趣味运动会、快乐农家广场舞等基层赛事,更有专业体育健儿从这里走出宜昌,征战省级赛事。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92%的乡镇建有文体中心,行政村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枝江市体育中心、西陵区全民健身中心、五峰县体育场馆、猇亭区体育场、远安县体育场、宜都市民活动中心、兴山县体育馆、秭归县游泳馆、枝江市体育公园等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到222.6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68.14万。
遍布全市的高规格、高颜值的体育中心正悄然改写的城市气质,带动整座城市的驱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