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赛事为何都青睐中国市场?从咪咕拿下NBA说起

久违的世界杯在初夏就点燃了沉寂已久的体育版权大战。而最近,两家巨头宣布合作的消息又在这个冬天撩起起了众多体育行业人的热情。

12 月 7 日,在 2018 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期间,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与 NBA 在广州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共同宣布达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咪咕正式成为 NBA 在中国的官方合作伙伴,这也是咪咕第一次和北美职业体育联盟合作。

如果你经常关注媒体行业,也是 NBA 的忠实球迷,多半会生出疑问:咪咕怎么也来凑热闹了?

NBA 作为目前全世界商业化运作最成功的体育联盟,在版权运作上尤为精细。这体现在,NBA 已经和国内的央视、百事通、腾讯、微博、字节跳动宣布达成合作,仍能切割出足够的空间与咪咕结盟。

所以,此次的合作虽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不少人其实没闹明白咪咕拿到的,和别家到手的版权有何不同。咱们先说内容部分,内地:

也就是说,除了直播,咪咕基本上拿下了所有 NBA相关的内容版权。尽管最大的肥肉直播没到手,但央视和百事通同为“国字号”,而腾讯与 NBA 在 2015 年缔结的协议是 5 年合约。

至少在内容层面上,咪咕已经基本与其他几家处在了同一起跑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咪咕实际上也实打实地拿到了直播版权,只是目前仅限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以上是在内容层面咪咕到手的东西,不是最多,但足以撑起之后的想象空间。而咪咕的另一个身份还是“NBA中国赛的官方市场合作伙伴”,双方将在 Jr.NBA 和 NBA 中国赛的运营推广方面进行合作。

合作永远都是基于共赢的,在探讨 NBA 对于咪咕的意义前,我们不妨给 NBA 的意图下一个定义:

按照官方表述,咪咕是“中国移动面向移动互联网领域设立的,负责数字内容领域产品提供、运营、服务一体化的专业子公司”。移动互联网+内容,是咪咕的两大关键词,这就不难理解咪咕为何在这场版权竞赛中跑到了前面:

据 CNNIC 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 6 月中国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 5.78 亿,较去年末增加 2929 万,占手机网民的 73.4 %;如果把短视频应用也算进来,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高达 88.7%,用户规模达 7.11亿 。

移动视频的爆发式增长有多方面原因,最主要的包括4G 网络的普及、“提速降费”政策的执行、算法分发模式的应用等原因。

音画作为承载形式的视频,不仅相比文字、图片、音频,能营造更强的沉浸感,成功杀掉更多的用户时间;而且在商业变现方面能玩出更多花样,得以实现更高的转化率而受到广告主的青睐。

一方面,国内在线视频普遍仍处于“高分辨率、低码率”的现状。看似有着高达 4K 的清晰度,但实际上这 4K 仅仅是“有量而无质”,在移动设备尺寸不断提升下,画质越来越经不起推敲。

另一方面,短视频还处于“标清时代”。短视频应用随着算法分发模式的兴起而诞生,本质上一切的体验、交互都以“杀时间”为目的。提高清晰度提升沉浸感正是最直观的手段之一。

而 5G 相对于 4G 最明显的两大优势便是:1.低延迟;2.高速率。这意味着在 5G来临后,视频平台可以在观赏体验方面再往上走。

咪咕依托于中国移动,在技术方面有先天优势。一方面,移动是目前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服务超过 9.2 亿用户,其中 4G 用户就有超过 7 亿。这都倒逼着中国移动不断地进行技术的优化迭代,这对 5G 时代即将迎来的下一轮技术更新打好了基础。

一方面是视频质量的硬实力:咪咕在俄罗斯世界杯完成了国内首场线K 直播,并在之后继续服务中超、CBA的直播。从视频标准来看,咪咕的线 帧,并支持HDR,对于体育比赛这类以高速运动画面为主,大光比场景转换较多的内容体验提升明显;最终咪咕在世界杯期间拿下了 43 亿人次的观看量。

另一方面是内容运营的软实力:在快节奏时代,动辄数小时的体育赛事直播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足够友好。所以,体育直播只是其一,做好比赛内容的二次运营,比如精彩集锦、十佳球等,有利于提升用户粘性与留存,将会成为来来视频平台发力的重点。

在今年世界杯期间,咪咕上线了一款“AI直播剪辑官”。它能做到识别球队、球员、场景三种维度,并通过智能剪辑实时推送给用户。据咪咕 CEO 刘昕披露,第一轮小组赛中由 AI 剪辑的 C 罗进球短视频观看人次就破亿仅花费了不到 24 小时,可用性已经及格线以上。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内容行业的春天,同时也加剧了信息过载带来的影响。简而言之,品牌方的声音要穿越重重阻隔才能进入到消费者的视野中。

于是,跨界营销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传播手段。这对于业务覆盖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和动漫数字的咪咕来说,无疑有着进一步打通各业务联动,盘活整个 IP 布局气到了正面作用。

按照目前咪咕的 IP 布局,在业务宽度与深度上都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配合体育赛事几乎百搭的属性,会为之后咪咕扩大体育生态的竞争中打下良好基础。

以当下各大品牌与 NBA 的热情来看,咪咕这次与 NBA 的合作无疑是砸下了重金。以美国《体育画报》公布的 2018 年度全球运动员代言收入排行榜为参考,NBA 球员就占到了第二、第四、第九三个席位,商业价值尽显。在提升曝光度以外,我认为咪咕还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受制于腾讯与 NBA 的 5 年 5 亿美元长约,仅拿到港澳地区的直播版权,对于已经在俄罗斯世界杯直播中受益不小的咪咕来说,没有更长远的想法是不可能的。

目前的规划,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利好。NBA 得以培养一个腾讯的潜在竞争对手,在其 5 年期满之后作为版权方的议价能力。咪咕得以在港澳地区的直播中操练直播团队,提升双方的信任度,为之后竞逐内地直播权打好基础。

与世界杯、中超、CBA 不同,NBA 有着惊人的引流能力。在现任总裁亚当·肖华的运营下,NBA 以减少球队背靠背比赛造成球员受伤的名义,将整个赛程拉长,这意味着一年中有近9 个月的时间都有 NBA 相关赛事,这无疑是维持品牌热度极好的途径,这一点看看腾讯 NBA 拿到手软的赞助合同就知道了。

而体育竞技向来就是“打破国界”的桥梁,大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外交”,小到 NBA 球星每年夏季的中国行,背后都伴随着关系的升温。

从移动自身的层面来讲,从 2016 起就开始不断提及的“大连接”战略中,“推动全球连接”就已经定为核心。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NBA 无疑是提升品牌认可度的“硬通货”。

简而言之,品牌开始关注尚未进入社会的学生群体。相对于职场人,他们尚未培养起成熟的消费习惯,功利心更弱。介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有利于更早培养起用户粘性。

以最近风头强劲的钉钉为例,他们通过为雇主打造高效的校招工具,直接一脚迈进了准职场人市场中,通过连接雇主与学生,提前开始培养起使用习惯。

对咪咕来说,NBA 未尝不是如此。除了以内容持续吸引年轻用户,作为线下活动的 Jr. NBA 与 NBA 中国赛的合作,正好是长年扎根线下的移动最拿手的。一方面推动国内篮球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协助引流,最终沉淀到咪咕平台。

实际上,牵手 NBA 并不是咪咕灵光一闪的举动。从 2018 年中开始,咪咕打造体育品牌的野心已现。5 月,砸下 10 亿赢得俄罗斯世界杯直播版权;7 月,宣布与苏宁合作,将欧冠、亚冠、WWE、UFC 以及欧洲 5 大联赛外加中超版权直接打包;10 月,再拿下 CBA 版权。

咪咕如此大力度的投入到体育版权的军备竞赛中,其实是看准了“大体育”产业的美好前景。在此之前,体育赛事更多体现在大屏幕,但在 5G 赋能移动互联网、消费者时间碎片化的大前提下,转型移动端已经是无可辩驳的必然。

对于咪咕来说,前有发力泛娱乐,后有赛事版权军备赛,都是基于提前拿上一手好牌的考量。正如短短几年间,移动互联网重构了支付、出行等领域。面对即将到来的 5G 时代,任何平台都将一起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咪咕强势介入NBA版权争夺战 赛事版权优势扩大

世界杯年掀起的巨头版权卡位战仍在继续,在足球资源之后,超级玩家们将目光瞄向篮球领域。11月底,字节跳动宣布与NBA达成长期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紧接着,今夏在世界杯中获得体育版权诸多红利的咪咕展现出对NBA相关版权IP的渴望和青睐,加入到新一轮版权争夺战中,并成功将其收入囊中。

不久前,在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这笔传闻已久的合作终于浮出水面,中国移动旗下负责数字内容及服务的全资子公司的咪咕正式与NBA达成长期合作,成为后者多媒体平台和市场合作伙伴。不到两个月前,咪咕刚刚成为2018-2020赛季CBA新媒体官方合作伙伴。前后两笔操作让咪咕迅速积攒国内外不错的两个篮球版权,继续扩大体育赛事版权优势。

过去几年,由于各自合约的签订,国内NBA版权归属趋于稳定,各家权益十分清晰。转播方面,腾讯体育在2015年与NBA签订长约,拥有2015-2020赛季赛事在中国的数字媒体独家版权,而电视层面的直播权由央视持有,百事通拥有OTT/互联网电视直播权。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的崛起,微博体育获得了NBA短视频内容版权。十余天前,字节跳动获得与微博相似版权权益。

看似已经井然有序的NBA版权市场风云突起,此时,已经是国内大型体育版权聚合平台之一的咪咕入局,让场面变得更加热闹。与此同时,外界也十分关心咪咕获得哪些权益。相比字节跳动,咪咕所获权益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这从咪咕获得的合作头衔便能得知,作为NBA的多媒体平台和市场合作伙伴,咪咕拥有的权益远不止短视频,而是包括媒体和市场两大部分,覆盖线上、线下全场景。

在媒体层面,咪咕和NBA的合作内容包含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两大部分,在中国内地,咪咕将为中国内地用户提供NBA赛事集锦、幕后花絮、原创内容以及NBA历史经典比赛。在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咪咕将提供比赛直播和原创内容,包括季前赛、常规赛、季后赛、总决赛、全明星赛、NBA选秀、NBA颁奖礼和NBA Action等。球迷还可以通过咪咕在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平台观看24小时播放的NBA TV 国际频道。

简而言之,咪咕拥有中国内地短视频版权和港澳地区的转播权益。咪咕将借助自身和母公司中国移动旗下的香港公司和国际公司为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球迷用户提供NBA内容。目前,由于合作刚刚敲定公布,相关内容还未上线,随着后续工作展开,用户将很快能够在咪咕旗下咪咕视频、咪咕直播和魔百和等诸多产品端口获取NBA赛事内容。

线下方面,咪咕将与NBA青少年篮球发展项目Jr. NBA展开合作,同时,咪咕也成为了NBA中国赛官方市场合作伙伴,双方将在两个项目上发力,在观赛之余,用线验式活动来共同推进国内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发展,这也能进一步提升平台和赛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形成拉新引流等效果,最终反哺平台和NBA。

咪咕目前持有诸多领域IP资源,这为其与NBA的合作创造了遐想空间。在今夏发力体育前,咪咕在音乐、阅读、视频、动漫等多个领域布局良久,已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数字内容聚合平台,同时咪咕还拥有运营商优势。公司资源优势能够助力咪咕构建体育资源运营的生态。

“体育+娱乐”跨界融合将是这个生态中重要发展模式之一,咪咕与NBA的合作未来势必将对此有所思考,二者通过有效途径融合体育与娱乐元素,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诉求、需求,提升用户参与体验,从而增强用户黏度。目前NBA专属视频彩铃、NBA视频手机报、NBA联名授权商品等结合双方优势的业务合作形式已经处于计划之中。

更多版权资讯,尽在一品知识产权。这里有商标代理注册、版权登记、专利申请等一系列服务,为您的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头条抢滩、咪咕登陆腾讯NBA版权续约面临巨大挑战丨纪胖超级晚

出的《纪胖超级晚》,掌握体育财经大势,洞悉体育产业江湖,纪胖将带您开启一趟不一样的体育旅程!

█11月27日,NBA和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公布,双方就NBA短视频相关权益达成伙伴关系,字节跳动公司旗下今日头条、抖音(包括抖音的海外版Tik-Tok)和西瓜视频将拥有NBA短视频权益,即NBA每日赛事集锦、幕后花絮等内容,赛程覆盖NBA常规赛、全明星、季后赛和总决赛。

█作为NBA的合作伙伴,2015年,腾讯以5亿美元拿到了2015-2020年, NBA中国大陆地区5年独家网络直播权。2016年10月,NBA中国与腾讯共同宣布,已经在中国推出NBA联盟通,球迷可以通过腾讯体育移动端和电脑端网页观看整个赛季比赛和其他NBA内容。

█12月7日,在2018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期间,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以下简称“咪咕”)与NBA在广州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共同宣布达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咪咕将为中国内地用户提供NBA赛事集锦、幕后花絮、原创内容以及NBA历史经典比赛,将在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供比赛直播和原创内容。

█从时间来看,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和NBA签下的合同,期限为一年半,与腾讯现行NBA合同周期余下部分重叠,即截至2019-20赛季结束。所不同的是,字节跳动旗下公司拥有的是短视频权益,而腾讯则提供和NBA有关的一切形式的内容。

█其实在去年3月,新浪微博就和NBA中国签订了短视频内容版权合作,新浪微博拥有三方面权益:一是NBA赛场上的赛中的实时短视频及赛后的集锦;二是通过这些短视频进行再剪辑和加工,形成自媒体的视频类节目;三是手机直播赛场内外的故事,形成球星泛娱乐化的生态。

█也就是说,在新媒体领域,腾讯现在至少面对三个竞争对手。外界认为,竞争者数量的激增意味着NBA下一轮版权谈判将更加激烈。

█在腾讯体育之前,新浪体育持有NBA中国地区新媒体转播权。腾讯接手后,篮球已经成了腾讯体育版权地图的核心。而且合作以来,双方都非常满意。无论是内容生产、媒体制作、会员服务、新技术投入使用在内的版权运营,还是2B和2C端的商业化运作,腾讯都成效卓著。

█虽然,近一年内出现了不少的竞争对手,但腾讯已运作NBA多年,在平台基础、用户规模、商业拓展、付费模式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并且腾讯还拥有对手所不具备的团队优势。

█今年10月,腾讯与NBA就Jr.NBA项目签定合作,从2018年10月起,腾讯将通过腾讯微视和QQ空间,推广Jr. NBA。同时,NBA赛事直播(每周一场)和比赛集锦(包括NBA官方及30队账号原创内容)也将登陆腾讯微视和QQ空间。

█不过,竞争对手也不是泛泛之辈。阿里对NBA早就虎视眈眈。阿里在体育方面有大手笔大布局,比如拿下世界杯版权、高价获得CUBA10年运营权。阿里巴巴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已进入NBA中国董事会。

█爱奇艺体育也不会甘心充当陪太子读书的角色。今年8月,爱奇艺体育与新英体育合并重组为爱奇艺体育。而手里的英超版权明年到期,爱奇艺体育对头部版权垂涎欲滴。可以预见,在下个谈判周期,NBA中国版权销售规模扩大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