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过后院内感染怎么防控?

在本轮新冠疫情发生的早期,曾造成严重的医务人员院内感染。而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后,院内感染仍屡有发生。目前,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高峰都已过去,是时候思考“新冠后院内感染管理”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主任医师、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原主任吴安华告诉“医学界”,新冠流行3年,学界对它的了解仍远远不够。“以后它会以什么面目出现、怎样出现、规模如何,无法预测。尽管我们都希望它能温柔、弱化一点,甚至不出现,但愿望是好的,实际只能拭目以待。不管有没有第二波、第三波感染,院感措施都要跟上去,不能放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后续,医疗机构进行院感防控,重点是瞄准保护“脆弱人群”的再次感染。

胡必杰:不同阶段的院感防控目标、任务不一样。2022年12月初,我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院感防控整体理念也有了很大转变。此后在过峰阶段,疫情防控的目标在于防重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主要精力放在感染防控上。这其中的首要原因是奥密克戎传染性太强,导致防感染的代价越来越高。三年前新冠原始毒株阶段,戴普通外科口罩、每周做一次核酸筛查就好。后来发现要戴N95、穿大白等全副武装,不间断地一天做一次核酸。这种方法进行院内感染防控是有效的,但成本很大,医务人员很疲惫。

防疫策略调整最初,我们想过尽可能压平感染曲线,让老年人、免疫低下人群可以慢一点感染。当时有模型测算,这一波疫情约需1个月左右达峰。实际情况比我们预测得更快,两周左右就达峰了。这也说明,感染不以我们的意志而推迟,实施难度很大。

过峰到底是快些好还是慢些好,这个不好说。慢些过峰,过去3年我们的经验丰富。然而,一旦取消社会面核酸检测等严格管理措施,过峰肯定会加速。快速过峰时,医务人员肯定有压力。

吴安华:医院感染控制科(室)跟临床科室有些不同。长久以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没变过,就是防控院内感染,不管它是新冠还是其他感染性疾病,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我们的目标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调整防疫政策对院内感染防控的影响较大。院内感染防控需要大环境配合。在优化政策之前,外环境控制较好,社会多个层面采取措施,能及时发现感染者,医院院感团队与临床医技科室协力而行,能精准地控制传染源和阻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防控压力就会小一些。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大环境变了,社会面感染者比例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内部的防控压力就会明显增加。包括医务工作者,可能在家庭环境内、在社区被感染或在医院工作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致交叉感染。

现在每个医院的疫情救治情况可能不一样。总体来讲,随着重症救治任务接近尾声,新冠感染者日益减少,大家都在陆续恢复到常态。

吴安华:过峰后,不管是社会层面还是医院内,最担心的是有些人好像对新冠淡忘了,不像以前那么重视预防。我们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让民众充分认识到,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仍然可以从社会传到医院,在医院内造成聚集感染甚至暴发,影响病人安全、医务人员安全,影响医疗质量。尤其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感染流行或暴发时,这种影响会更明显。

常规感控工作我们一直在做,但必须继续往前走,绝不能因为新冠疫情过峰或防疫策略调整而淡化或转向。总的来说,未来工作将围绕四个方面。第一,遵循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范等要求做好感控。第二,高度重视预防包括新冠病毒感染在内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院内传播。第三,做好住院病人感染防控,不管是不是新冠患者,积极预防其发生医院内感染,包括内源性感染与外源性感染。第四,做好医务人员防护,避免医务人员发生包括新冠病毒感染在内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预防其万一感染后在院内传播或造成家庭内传播、社区传播。这是涉及到病人安全和医务人员安全的头等大事。

胡必杰: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有估计约90%的国人已经感染。农村和城市感染速度、感染率差不多。各地新发病例数很少了。近日有些地方的发热门诊新冠新增数降到零。后续,医疗机构进行院感防控,重点要瞄准脆弱人群。

具体怎么做,涉及到一个预判,即下一波感染何时出现。结合欧美国家经验,我们推测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规模感染,未来3-6个月后说不定。在这3-6个月期间,随着人群中和抗体水平下降,社会面传播的主要流行株或发生变化,或出现更具传播力的毒株。但总体上,3-6个月再出现感染,感染人数和感染严重程度会降低。在2022年12月到2023年1月感染过的年轻健康人,届时再感染的病情总体要轻。

今后的院感防控重点是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以及有糖尿病、血液透析、、血液系统肿瘤等严重基础疾病者。他们在与社会人往过程中,包括在医疗机构就医、住院过程中可能发生感染。我们此前积累的经验,包括戴口罩、手卫生等有效方式,要坚持。

防疫是有代价的。包括个人防控物资储备,核酸筛查监测,环境清洁消毒,负压病房、隔离间等。如果严格防控导致日常工作明显受影响,是做不下去的。

但感控一点不做也不行,可能会导致局部暴发。从操作层面看,院感防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资源投入大,就能做得好。所以,感控投入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吻合。要找平衡点。最近就有讨论说,新冠防控布局了很多的发热门诊,以后是否还需要那么多,要不要调整布局?这是国家或有关部门政策制定者要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这几个月非常宝贵。我们要去思考后续疫苗接种问题,如何在重点人群或普通人群中加强接种和接种频度(如每半年一次),要考虑医护和脆弱人群等高危人群如何防护。我们希望,如果后续采用多价疫苗即包含预计流行的不同的变异株,保护效力提高了,接种频度是否可以降低些。

吴安华:我院院感团队在考量、规划这些事情。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医院是人员密集地区,有很多基础病者,他们就是脆弱人群的一部分。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医院内发生聚集性感染暴发,特别是在脆弱人群中发生。

目前,根据我院院感防控要求,发热病人、有发热呼吸道症状者、有流行病学史者,仍需要作核酸或抗原检测,目的就是及时精准发现新冠感染者。新冠病毒感染是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强,原则上需要将感染患者分室分区隔离。有条件的话,可以设定一个隔离病区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

此前,我们及国内同行总结过参与武汉抗疫和全国各地抗疫的经验,相关文章发表在《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等刊物上。去年12月初到现在2月初的的两个月全国抗疫,也需要总结经验,但比较难。因为疫情太猛烈了。短时间内这么多人感染,院感人非常忙,未必来得及搜集相关数据。也可能有心人在做相关研究,希望能够早点看到相关经验总结的文章。

医学界:防疫期间,院长或书记等一把手带院感团队,这种模式是否有利于团队建设?

吴安华:院感防控绝不仅仅是应对疫情。其持续发展也不应仅仅依靠疫情的刺激,需要有内在驱动力和必要性。特别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自内心地认为,我们必须做好院内感控,因为它与病人安全和医务人员安全密切相关,预防感染人人有责,这个特别重要。

目前一些根本问题仍未有效解决。比如院感的基础教育。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专门的院感课,知识点分散在其他课程中、零零散散地讲,没有专门培训医学生掌握院感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设计。我认为,一定要把感染控制学科建起来,要落实专业(职)人员的待遇,包括晋升等各方面,要让专业(职)人员有来路,有出路,保持队伍良性稳定发展。这样有利于感控事业持续推进,也才能有人来做感控教育。

胡必杰:医院感染管理科做了很多事情,但工作人员收入普遍较低,影响这个具有管理职能的专业学科的吸引力和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应该考虑调整薪酬。同时,应该配比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人员。

胡必杰:过去几年的院感防控做得不错。大家认知提升了,知道它很重要。从国家层面,到各地区省市的政府等。硬件、人力资源上面都有较大投入。院长书记每天开会,都在讨论防控。未来,最重要是将院感防控落实到真正的常态化。这不仅仅感染管理科的事,更是全体医务人员需要关注和参与的大事。

吴安华:它再次提醒我们,一定要正视和重视院内感染控制。如果不做好院感防控,急性呼吸道等传染病流行或在院内暴发或流行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2003年SARS、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就是例子,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医务人员已经付出生命的代价。

同时,我们也看到,院感这件事,只要想做,是可以做好的,要正视它、重视它。这就要求有人、有学科建设、有物质条件、有政策支持。过去3年,国家行政部门对院感防控相当重视。现在到国家卫健委网站上去找,还能看到很多加强院感防控管理的文件。千万不能因为疫情现在好转,我们又放松院感防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